![]() |
王永强创新工作室又名旱情预测与抗旱调度创新工作室,立足提升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的实践需求,着眼于旱情预测与抗旱调度中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培育和造就一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干旱防御与应对人才队伍,对长江流域的干旱规律演变、模拟预测、风险评估、抗旱调度等方面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通过原理性创新研发实体性成果,为长江流域抗旱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王永强(博士/正高)为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之一,现担任野外观测中心副主任兼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副总工,第三届长江委青年科技英才,从事流域水资源调配和智慧水利研究。袁喆(博士/高工)为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之二,从事水资源及干旱演变与适应性调控方面研究。团队现有成员11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正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工程师6名、工程师3名。其中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长江委青年科技英才1人,武汉市黄鹤英才4人。 |
![]() |
干旱已成为制约全球可持续发展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大障碍性因素之一,农业旱灾对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及长江流域3.2亿农业人口产生巨大的影响。按照《长江科学院“十四五”国际联合团队建设工作方案》,水资源所联合了英国韦莱韬悦(Willis Towers Watson),联合申报了本“长江中下游农业旱灾风险评估与灾害金融的融合研究”国际联合团队。 为提升长江流域农业旱灾抗灾韧性,“长江中下游农业旱灾风险评估与灾害金融的融合研究”国际联合团队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重构了长江流域具有统计一致性的千年、百年和十年的干旱序列集,揭示了千年尺度上长江流域干湿交替规律,识别了近700年来“冷干-暖湿-温干”的波动变化过程;重点分析了近20年来长江流域干旱频率、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强度的空间格局及干旱演变规律;预测分析长江流域未来干旱特征变化趋势。 项目以长江流域为中下游为对象,明确了干旱灾害风险的内涵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抗旱能力”要素构成,识别了长江中下游各省旱涝变化过程和干旱风险因素,基于旱情旱灾统计数据分析不同干旱频率下的农业因旱受灾情景;构建农业旱灾风险度计算及风险区划方法,根据不同致灾情况,分析了各县区级行政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度和农业旱灾风险区划。 项目以湖北、江西省为长江中下游典型粮食主产区代表,分析了各区县农业受灾情况及减灾程度;梳理了我国现行灾难救助体系及公共财政预算体系,由灾难救助和灾后重建配置的财政资金预算构成;通过研提农业旱灾抗旱资金刚性缺口指数,量化两省抗旱资金刚性缺口,分析了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抗灾韧性,湖北省抗旱资金刚性缺口在10-250亿元间且年际差异较大,江西省抗旱资金刚性缺口指数在1.5-55亿元间而年际变化较为平滑。通过调研灾害风险管理与灾害金融融合的国内外案例,分析了认知的不足及实践效果的矛盾;依据资金或有程度对称风险频度和强度的原理,探索提出了公共财政响应巨灾风险预算融资策略架构,一是将财政涉灾预算资金工具的实有资金属性和或有性属性与灾害风险强度、频度耦合的配置策略;二是根据灾害风险变化和资金规模,将实有资金预算工具的部分与指数保险挂钩,实现局部资金放大的融资策略。并针对触发机制过于单一、结构脱离实际等的实践教训,提出了以指数保险作为灾害金融的融合工具思路及指数保险设计方案要素。 本项目研究成果可促进实现学科理论交叉与实践创新,技术支撑灾害风险管理金融融资策略的底层逻辑重建,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
![]() |
团队负责人许继军(正高工,长科院副总工),依托单位长科院。主要任务是:围绕农业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多水源联合优化调配技术、水资源节约利用智慧管控平台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培养相关领域省部级(含)以上层次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