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利先进技术示范
中小河流受损生境生态修复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河流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不少中小河流出现了“渠化”“直线化”“岸坡硬质化”“自然河流非连续化”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河流自然属性丧失、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影响了人水和谐。本技术针对中小河流受损生境修复的实际需求,基于“自然、生态、自修复”的原则,根据中小河流原始的地貌形态特征,保留和恢复河流地貌单元的异质性,实现了受损河流生态修复的近自然设计;根据河流地形地貌、生态系统现状及生境修复目标,明确河道的生态需水量,基于不同生物的生态需水过程,提出适合不同河流河道横向分带分区的修复技术方法;根据过滤吸附和生态抑螺原理,研发了具有污染自修复功能和生态抑螺的生态护岸技术。本技术综合满足了防洪、护岸、生态、景观、防污染、控钉螺等多目标需求。
本技术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河流地貌的自然化修复。在河流的平面形态上保留和改善河道的蜿蜒性、多样性以及河道与河漫滩的之间的连通性;在河道横断面方面,构建多样性的非几何对称的复式断面;在河道纵坡方面,构建了多组“浅滩-深槽”序列;使得修复后的河流在横向、纵向和垂向三维方向都具有丰富的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
②污染自修复和生态抑螺护岸。采用碎石+生物碳粗颗粒及土壤+生物碳细颗粒材料,过滤水体中的杂质,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实现了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采用抑螺草+生态混凝土+隔离沟技术,改善钉螺孳生环境,控制钉螺孳生。
③河道分带分区修复。根据河流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现状和修复目标,计算明确了河道不同的生态水位(如常水位、平滩水位、高水位等),结合河流的水流情况和水生物栖息分布状况,进行分带分区修复设计,常水位以下采用适合鱼类、水生动物栖息的重型护岸结构,常水位和平滩水位之间采用适合湿生动植物栖息的中型护岸结构,平滩水位和高水位之间采用适合陆生植物的轻型护岸结构。
④河道内栖息地修复。通过构建卵砾石群、堰坝等,构建多样性的地貌和水流条件,为水生动物创造避难所、遮蔽物、通道等物理条件,从而增强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功能,促使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
本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为“一种具有污染修复功能的生态护岸结构”(ZL 2016 1 0208950.2);实用新型专利4项,分别为“一种用于生态护岸的格宾网生态袋”(ZL 2015 2 0810709.8),“一种三维立体自嵌套式岸滩生态守护构件”(专利号:ZL 2017 2 1518517.5),“一种抑螺血防生态护护岸系统”(专利号:ZL 2018 2 1042648.5),“一种使用堆肥土壤进行模拟的岸坡结构”(ZL 2019 2 1304190.0);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获得长江委青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本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中小河流河道防洪、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水景观提升、血吸虫病疫区钉螺防控等方面规划设计。
古夫河生境修复前后效果对比(左图为修复前,右图为修复后)
景洪市勐养河勐养坝段生态治理前后效果对比(左图为修复前,右图为修复后)
(二)其他技术
序号 | 技术名称 | 技术类型 |
1 | 基于数字孪生的防洪“四预”平台 | 成熟适用水利技术 |
2 | 河道采砂旱采可采区超采监管系统 | 成熟适用水利技术 |
3 | 新型生态护岸工程技术 | 成熟适用水利技术 |
4 | 中小河流受损生境生态修复技术 | 成熟适用水利技术 |
5 | 基于图像解析的泥沙微观特征参数提取与分析技术 | 实用技术 |
6 | 中小河流岸滩自嵌框架式生态守护技术 | 实用技术 |
7 | 数字孪生工程防洪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平台与关键技术 | 实用技术 |
8 | 基于互相关法的推移质输沙率和级配实时观测分析技术 | 实用技术 |
9 | 感潮河网一维水沙动力数值模拟软件V1.0 | 实用技术 |
10 | 基于钉螺生态水力学特性的连通水系阻螺技术 | 实用技术 |
11 | 基于多目标的中小河流受损生境多维生态修复技术 | 实用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