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条件
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围绕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管理体制机制及政策法规、生态文明建设等建设需求,以科技攻关为主线,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集成性科技创新活动,建成为具有国际大河流域水科学与技术水平的战略研究力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的一体化科技创新基地,为长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持。

       研究方向:

       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保护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保护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研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保护的战略、发展改革规划、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协同发展模式研究;健康长江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规划和实施路径研究;流域与区域协同发展总体布局、协同合作发展模式、协同共生绿色发展机制;空间资源配置、空间协同发展规划、资源环境网格化管理等。

      ②长江流域管理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研究

       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包括流域综合管理的战略、规划、政策、法律法规、监督、市场等建设方法与方案制定等。河湖长制理论与实践,包括河湖长制的理论基础构架、跨省河湖长制协调监督机制、河(湖)长制管理考核督查机制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包括长江生态补偿的理论、类型模式、核算方法、补偿标准;生态补偿制度框架和体制机制、生态补偿方案及实现途径、生态补偿跟踪评估等。水利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研究,包括《长江保护法》相关研究,流域综合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研究,流域层面法律制度构建、流域立法模式与实现路径,以及流域与地方水利立法后评估等。

      ③健康长江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健康长江理论与评价体系,包括健康长江评价理论、评价的区划及尺度、指标评价体系方法以及长江生命研究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评价体系,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实施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方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长江水利文明史等。长江流域告警指标评价体,包括长江流域关键控制断面的防汛抗旱、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土保持监测关键指标,及其告警阈值等。

      ④长江治理与保护技术评估与集成研究

长江治理与保护技术评价方法,包括治理与保护技术的适应性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实证分析等。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技术集成理论,包括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为有机整体,从要素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研究适应性系统治理技术集成理论与方法、系统集成原则与标准等。

      人才队伍:研究中心固定人员60余人,博士化率达到80%,高级工程师及以上人员约占67%,平均年龄38岁,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保护战略研究、管理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研究、健康长江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长江治理与保护技术等方面构建了学术研究梯队。

 


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黄浦大街23号长江科学院 电话:027-82927923 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