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茁,男,汉族,1970年2月生,湖北武汉人,正高级工程师(二级),博士生导师。2005年9月毕业于日本广岛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工学博士。现任长江科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兼科创公司环境技术分公司总经理。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第三、四层次、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
主要从事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交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先后参加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三峡工程、东深供水工程、西藏宗通卡、重庆金佛山等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科研课题10余项。获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8项。出版专著6部,译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收录20余篇),主编标准1部(已颁布)。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1)、湖北省工程咨询奖一等奖(R2)、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R3)、大禹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各1项,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共3项1项。指导培养研究生5名。
邮箱:huangzhuo@mail.crsri.cn
李强,男,汉族,1972年3月生,山东茌平人,正高级工程师。2003年6月于武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毕业,工学硕士。现任长江科学院科创公司董事长。
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应用研究、安全监测实施及资料分析,地质缺陷修补、水利信息化等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大水利专项项目、水利行业专项项目等项目。先后参加了三峡、隔河岩、向家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江堤防隐蔽工程等二十余个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大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取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水利部推广证书1项。出版专著2部,编写修订行业标准规程3 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指导培养研究生4名。
兼任《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编委。
邮箱:liqiang@mail.crsri.cn
陈亮,男,汉族,1981年7月生,湖北保康人,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2009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毕业,工学博士。现任长江科学院科创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主要从事水工建筑新材料研究与应用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等20余项。主持完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丹江口大坝、穿黄工程、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藏木、八大石、潘口、两河口等国家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科研课题30余项。获首届湖北专利奖金奖(第一发明人),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编写标准6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10篇)。获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8项。2013年获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三四层次人才,2015年入选中国科协和中国水利学会“青年人才助力计划”,研究室荣获2011~2012和2015~2016年度共青团中央和水利部授予的全国“青年文明号”,湖北省总工会授予“陈亮创新工作室”。
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防护与修复材料及应用技术专委会委员。中文核心期刊《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青年编委。
邮箱:chenliang@mail.crsri.cn
莫晓聪,男,壮族,1967年10月生,湖北武汉人,正高级工程师。1997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自动化仪表专业毕业,工学硕士。现任长江科学院武汉长江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汉长建创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要从事水利信息化技术研发、技术咨询及工程应用工作。主持完成全国水利第一个重大信息化建设世行贷款项目:江苏省大运河监测调度系统“水情监测调度系统与集群移动通信”、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一期、二期,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一期、二期、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江西省水资源管理系统一期工程、洱海流域水资源科学调度与调控平台等项目;主持完成“西山区智慧水务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主要入库支流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技术咨询项目。主持和参加了“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及对策研究长江防洪模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长江防洪模型量测控制系统” “国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专项科研课题”“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等研究工作。
获得国家专利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8项,2项产品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项软件系统被列入水利部成熟适用水利科技成果推广目录。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会议论文和专业学术论文共11篇。指导培养研究生2名。
兼任中国水利企业协会"智慧水利"分会副会长,湖北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自动化学会理事。
邮箱:moxc@mail.crsri.cn
姜伯乐,男,汉族,1973年5月生,山东海阳人,正高级工程师。1996年7月于大连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毕业,工学学士;2006年12月武汉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管理学硕士。现任长江科学院监理公司总经理。
主要从事从事水工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高速水流空化空蚀、通航水力学条件、建筑物体型研究、消能防冲、施工导截流、鱼道水力学等。先后参加了三峡水利枢纽、水布垭水电站、乌江构皮滩水电站、彭水水电站、银盘水电站、小南海水电站、白马航电枢纽、伊江上游水电项目密松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亭子口水利枢纽等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科研课题30余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得水力发电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参编出版专著3部,行业规程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EI2篇)。
兼任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邮箱:jiangbl@mail.crsri.cn
邵晓妹,女,汉族,1981年11月生,江苏沛县人,正高级工程师。2004年6月于长安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硕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现任长江科学院武汉长江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
长期从事水工建筑新材料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工作,主要包括:工程不良地质体加固与防渗处理,混凝土病害修补新材料、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混凝土内外因缺陷诊断、服役寿命预测与综合耐久性提升技术研究等。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资金、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水利部重点专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计划技术创新与转化等项目10余项。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三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锦屏等国家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20余项。主持或参与重点工程建设及成果转化推广应用项目30余项。取得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湖北首届专利奖金奖1项、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首届专利奖银奖1项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出版论文集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行业标准6部。
兼任长安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
邮箱:shaoxm@mail.crsri.cn
尹作仿,男,汉族,1965年11月生,湖北仙桃人,正高级工程师。1991年7月于吉林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理学硕士。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注册一级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
作为长江科学院化学灌浆创新团队的一员,一直专注于CW系列化学灌浆材料、化学灌浆设备及配套施工工艺的开发研制与推广应用;CW系砼缺陷修复与防护材料的研究及推广应用。着重解决水利水电枢纽复杂岩石基础中局部存在的一些特殊地质缺陷(软弱泥化夹层、挤压破碎带和断裂带、风化岩、碎裂岩等)的水泥化学复合灌浆处理;(水工建筑物)砼局部缺陷修复与防护技术。先后参加了长江三峡、葛洲坝、丹江口、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等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常年驻守在工程施工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经验。取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二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兼任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化学灌浆分会委员。
邮箱:YZFCW885@sina.com
景锋,男,汉族,1974年8月生,山西永济人,正高级工程师。2009年1月于中科院武汉分院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现任武汉长科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主要从事地应力测试与应力场分析、工程安全监测与检测、岩体锚固与注浆、地基与基础处理、水工结构缺陷评价与处理、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科研与工程管理工作,参与或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项目等10余项。先后主持或参加了三峡、水布垭、溪洛渡、乌东德、丹江口、南水北调中线、滇中引水、万家寨引黄等水利水电工程,四渡河、矮寨、普立等特大桥,阳江、连云港田湾等核电站,及清远、深圳等抽水蓄能电站中的相关科研项目30余项。取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或参编行业标准3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ISTP第一作者收录13余篇,获湖北省优秀论文科技论文二等奖一项。
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施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化学灌浆分会委员。
邮箱:fjing18@163.com
王军,男,汉族,1977年10月生,湖南邵阳人,正高级工程师。2007年6月于武汉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毕业,工学博士。现任长江科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河流泥沙基本理论及流域治理与保护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流域泥沙模拟与调控、河湖治理与保护、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设计等。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专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2项及20余项三峡工程泥沙、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关键技术、南水北调工程、亭子口水利枢纽、长江岸线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长江干流采砂规划实施评估等重大水利工程及流域专项规划的科学试验、规划咨询评估工作。在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4部,行业规范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1项,获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长江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长江委青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
邮箱:azy43@sina.com
潘熙和,男,汉族,1965年2月生,湖北阳新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6月华中理工大学发电厂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工学硕士。曾任长江科学院机电所(长控所)所长、武汉长江控制设备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水利部与湖北省科技奖励专家库专家。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制造与应用工作。主持可编程系列各类型水轮机调速器控制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在丹江口、潘口、三门峡、以礼河、阿鸠田、长洲、石虎塘、安谷等500多个国内外水电项目上获得成功应用;主持完成PLC和PCC系列励磁调节器的研发。取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长江委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主持编写国家或行业标准3部,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指导培养研究生2名。
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控制设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水轮机调速器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行业水电站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邢领航,男,汉族,1977年5月生,江苏盐城人,工学博士,正高级高级工程师,民进长江水利委员会支部、民进武汉市市委会委员。2000年7月河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工学学士。2007年12月河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工学博士。2009年日本东京学术交流访问。2011年澳大利亚国际学术交流。
长期从事环境与生态水力学研究与应用工作。主要包括:水力学、环境水力学、生态水力学、计算水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水库分层取水、温排水、流域水环境防治、河湖连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鱼卵漂流扩散模拟、生态修复规划、水信息仿真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题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题1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专题或子题2项、长江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1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4项、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PI团队项目1项、水利血防科研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小南海水电站等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科研课题1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湖北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三等奖1项。合作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 5篇、EI 1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编写科学研究报告30余份。2012年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推荐人选。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水利工程专业兼职硕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函评专家、湖北省力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二级PI、长江科学院“水库分层取水”院级创新团队首席,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和盯办帮扶技术专家,湖北省招标股份公司、湖北省成套招标股份有限公司等评标专家。
邮箱:xinglh@mail.crs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