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中国水利报》专访 | 卢金友:科技创新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引领和驱动力

[稿件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中国水利报 [发布时间]:2022-06-02

  问:面对“十四五”时期要建成的国家级、部级、流域和地方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基地,如何更好地实现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开放共享?

  卢金友:科技创新基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围绕国家需求和水利高质量发展需求,针对水利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现状,“十四五”时期,应统筹布局和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一是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推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水利行业应布局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及行业发展需求、体现国家意志的水利科技创新基地。“十四五”期间,为进一步提升长江防洪减灾及治理保护科技创新能力,长江科学院拟整合优势力量,力争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家水安全战略科技力量;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长江大保护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科学院拟联合湖北省内优势资源力争组建湖北实验室。不断完善国家、省部和长江委三级联动的创新基地体系。

  二是努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支撑。野外科学观测是认知自然规律、推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保障,水利行业应布局建设获取长期连续野外观测数据、提供科研基础支撑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长江科学院已连续多年开展野外科学观测,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取得了一批创新研究成果,“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野外科学观测站建设,大力推动水利部长江江源区水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提档升级,力争进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为长江源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完善运行管理提升支撑能力。为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基地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需进一步强化各类水利科技创新基地的运行管理、扩大资源开放共享、提升支撑服务能力。依托长江科学院已组建有11个科技创新基地,其中国家级3个、省部级6个。“十四五”期间,长江科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各级基地建设管理,强化项目、基地、人才的统筹协调,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集聚优势资源开展协同创新,稳步推进共用、共享、共研,不断提升基地系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基地的运行效率和社会效益。

  问: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怎样更好地激发水利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

  卢金友: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必须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促进人才成长、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实施以荣誉和绩效相结合的有效激励举措;破除“四唯”,树立品德、能力、业绩和贡献导向;建立重大项目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融合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重大项目实施中成长成才;增加创新人才培养资金投入,鼓励人才自由探索和创新;完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发挥人才评价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挥棒作用。

  二是推进人才分类培养。为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畅通各类人才成长通道,按照个人特质,尊重个人定位,遵循各自成长规律,实施人才分类培养。2022年,长江科学院拟按照“分类培养、分层推进、全面提升、重点支持”的原则启动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工作,通过建立导师制、增加创新人才培养资金投入、赋予项目负责人自主权等多种举措,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人次梯队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在解决长江重大问题中担当代言人的“长江首席专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三是强化创新团队建设。以团队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长江科学院创新团队建设已初见成效,下一步将全面强化院级创新团队建设,并择优支持国家领军人才培育人选组建创新团队,对标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团队建设标准,实施“一团队一目标”管理,提高经费支持力度,推行团队负责人“一支笔”负责制,赋予团队负责人技术路线、经费支配、资源调度自主权,强化运行管理、实施跟踪、考核评价及成果产出,助推科技人才规模化成长。

摘自《中国水利报》2022年6月2日版

 

 

 

责任编辑: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