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长江科学院再次组织开展江源科学考察

[稿件来源]:院办 [作者]:周银军   徐平 [发布时间]:2014-08-01


  2014年7月17日至7月24日,长江科学院继2012年对长江正源沱沱河和通天河、澜沧江源开展科学考察后,又一次对长江南源当曲和澜沧江源开展了多学科联合科学考察活动。 
  以郭熙灵院长、陈进副院长为正副队长的本次科考队共有队员26名,包括科学考察组15人、后勤保障组8人、特约记者1人和藏族向导2人。其中,科学考察组的队员涵盖河流泥沙、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土保持、地质、空间测绘等多个专业。 
  7月17日,先头队员由武汉飞至西宁,并于18日对通天河直门达河段率先进行了现场考察。7月19日全体队员于玉树巴塘机场会合,当天即赶赴杂多县,沿途考察了澜沧江杂多河段。7月20日由杂多县行经7个小时的山路,抵达本次科考的大本营——海拔4775m的查旦乡,并于当天下午考察了当曲干流及周边沼泽,立下了长江科学院第一块当曲科考纪念碑。次日,全体队员早起后穿越山岭、沼泽向当曲源头进发,最终抵达预定最远考察点——唐古拉山脚下的当曲水系第一汇合点,此处离真正源头不到5km。7月22日由查旦返回杂多,沿途翻越长江水系与澜沧江水系的分水岭,考察了澜沧江源头扎那曲与扎阿曲的3个既定考察点。7月23日由杂多至囊谦,考察了澜沧江香达河段,当晚返回玉树。 
  考察过程中,科考队还先后与青海省水文局玉树分局工作人员、杂多县专业江源向导等熟悉当地地理环境的人士进行了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对江源区域的了解。  
  本次科考活动,历时8天、行程涉及长江南源、澜沧江源,共进行断面(点)数据采集10处,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通过本次现场考察、实验室数据整理分析,考察队员们对江源地区的河流形态、地质地貌、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将有更加全面真实的认识,对凝炼科学问题以及以全流域的视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图1 审定科考线路

 图2 从查旦乡到当曲源头翻越4座海拔近5000m的山峰 

 图3 当曲考察

图4 澜沧江源考察

图5 立碑当曲

图6澜沧江源立碑纪念

 图7 查旦乡跃尼村的集体宿舍 

 图8 在大本营共进晚餐 

图9 澜沧江边的露天野餐

图10  S309海拔4712m卡拉山垭口的七月飞雪 











责任编辑:周洪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