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长科院实现长江源关键鱼类小头裸裂尻鱼的规模化人工繁殖

[稿件来源]:水环境所 [作者]:李伟 [发布时间]:2021-07-14

      近日,长科院宣布实现了长江源关键鱼类小头裸裂尻鱼的规模化人工繁殖。

      6月12日-28日,长科院水环境所于长江南源搜集性腺成熟度良好的亲鱼,原位开展人工挤卵、采精,实施湿法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在海拔4060m位于玉树州杂多县城的水利部长江委长江科学院江源基地实施人工孵化。最终,孵出2万尾新生仔鱼,且存活良好,标志着长江源关键鱼类规模化人工繁殖圆满成功。

  小头裸裂尻鱼为我国特有的大中型鱼类,为青海省重点保护鱼类,是长江源水生态系统中的两种关键鱼类之一。长科院水环境所于2020年实现了该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掌握了成鱼的最佳性成熟时间节点、胚胎发育水温需求过程以及关键出膜水温,但规模化人工繁殖未能实现。为实现规模化人工繁殖的目的,2021年,科研人员因地制宜构思并建立了一套既节水,又易控温、易换水、易充氧以及易挑拣卵苗的集约化孵化系统,克服了缺乏流水孵化设施的困难,分别于6月15日和6月18日,开展了两批次人工繁殖,获得人工受精卵4万粒,人工孵化出苗2万尾。同时研究团队挑战性地完成了2万尾仔鱼的长距离汽车陆运任务,经13小时1000公里的不间断运输,将新生鱼苗从杂多基地安全运抵西宁,养殖于西宁市的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实现规模化人工繁殖的长远意义在于,一方面使得大规模人工保育长江源关键鱼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为评估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诸如水温、洪水过程变化等,对长江源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验材料;第三,使得该大中型冷水性鱼类推广开发潜力初现。目前,长科院水环境所以2021年规模化人工繁殖的受精卵和孵出仔鱼为实验材料,开展了水温和盐度耐受力阈值实验,以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水温升高以及盐湖外泄后盐度升高对长江源水生态系统中关键鱼类生存能力的影响。该实验已找到了关键鱼类早期资源生长发育所需的适宜水温范围和盐度范围,证明了在盐度10psu下,关键鱼类小头裸裂尻鱼受精卵仍能正常发育和出膜,在该盐度下仔鱼亦存活良好。

  下一步,长科院水环境所将继续利用规模化人工繁殖的长江源关键鱼类,强化基础研究,夯实长江源鱼类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

孵化中的长江源关键鱼类受精卵

规模化出膜的小头裸裂尻鱼仔鱼

10psu盐度条件下孵出的仔鱼




责任编辑: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