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长江科学院发现长江源关键鱼类产卵场

[稿件来源]:水环境所 [作者]:李伟 [发布时间]:2021-07-08

近日,历经三年的不断探索和尝试,长科院精准定位并确定了长江南源当曲关键鱼类小头裸裂尻鱼的多处产卵场。这是长科院开展长江源区科学考察以来,首次确定小头裸裂尻鱼的自然产卵场,也填补了业内尚未发现小头裸裂尻鱼产卵场的空白。

小头裸裂尻鱼为我国特有的大中型鱼类,为青海省重点保护鱼类,是长江源水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该特有种具有“三高”特性:随青藏高原隆起该鱼进化程度最高,鲤科鱼类中海拔分布最高的鱼类以及生活史昼夜温差高。其中,海拔分布最高即体现为分布在海拔最高的源头河流—长江源中。当前,其产卵场尚未被发现,产卵场所在河段特征、水深、流速、水温等微生境需求未知。该鱼短暂的产卵季节以及江源洪水期浑浊的河水给发现产卵场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关于该种鱼类的产卵场无前人经验可循等也增加了发现产卵场的难度。

20192021年间,长科院先后摸清了该鱼繁殖群体在长江南源的越冬位置、夏季繁殖群体繁殖集群位置以及新生仔鱼的出现时间和地点,得出了大致的产卵时间和产卵场位置,但一直缺少证明产卵场的直接证据,即在产卵场发现受精卵。2021年,在该鱼的繁殖季节,长江科学院研究人员端午不休,再上江源,历经约15天,终于在产卵场发现了受精卵。并从产卵场采集的野生受精卵中成功孵出仔鱼,确证了自然产卵场内小头裸裂尻鱼受精卵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一举找到了确定产卵场的直接证据。该研究一方面精准确定了产卵场的位置,掌握了产卵场所在河段河型以及底质组成等特征;另一方面,较高的野生卵受精率和仔鱼孵化率反映了该产卵场的健康性和适宜性。

产卵场的发现,对于长江源河流重要栖息地研究和保护具有突出的价值和意义,是“走进江源、研究江源、保护江源”的又一突破。今后,长江科学院将进一步揭示江源关键鱼类小头裸裂尻鱼产卵发生的生态水文需求以及确定产卵场的分布范围等。


责任编辑:李竹